近日,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王彬彬發出道歉信,為此前他的一篇文章造成“《背影》因違反交規被逐出教材”的誤傳道歉。今年5月15日,王彬彬在《南方周末》撰文稱:朱自清散文《背影》因“違反交規”被逐出教材,文中稱《背影》早從中學課本上消失了,原因是父親跳下站台、穿過鐵道到對面給兒子買橘子的行為,在今天看來是違反交通規則的。後網友指出,此為謠言。(5月25日《北京青年報》)
  乍看標題,不禁為王教授敢於擔當、勇於認錯的精神感到振奮,然而細細讀來,卻總感覺酸酸的、澀澀的,並不是那麼個味兒。
  王教授在道歉信中解釋說,“數年前在課堂上聽學生說《背影》已不在中學教材中,他在去年語文教學研討會上,向各地來的中學語文老師求證,也確有老師點頭,於是便想作文呼籲一下。”從“數年前聽說”到“去年求證”再到今年才發文呼籲,可見王教授對“《背影》被逐出教材”一事內心是憤懣了很久的,不過儘管憤懣卻還理智,經過了長達數年的調查求證之後才振臂一呼,這體現了王教授對於學術的執著而求實精神。
  王教授還表示,“這幾天網友的發言,讓我明白,即便《背影》真從中學語文教材中撤除,也是個別現象,而我的文章卻讓讀者認為這是一種普遍現象。”意思就是,其實我只陳述了一種個別現象,可是大家卻硬要“認為”是一種普遍現象,如之奈何?真是鬱悶。
  王教授在道歉信中表示,“自己‘可能有些無的放矢’,併為誤導讀者感覺愧疚,為相關機構受到誤解而表示歉意。”“可能無的放矢”其實是說“我本來覺得是有的放矢”的,還是要再次告訴讀者,“我真的是做過調查求證的”,“我是無辜的”。
  文末他補充說,“在道歉之餘,我想表達這樣的願望:讓《背影》留在中學語文教材中。”“我心昭昭,天地可鑒”。王教授還是心有不甘:“我就是出於一番好心,一番為學術經典而奔走呼籲的熱心,為啥大家就是不能理解呢?”
  仔細拜讀了王教授的《讓回到教材》一文,說王教授有一顆對國學經典的敬畏之心,有一顆堅持真理的正義之心,有一顆憂國憂民之心,我真的相信。然而事實證明他這次經過調查求證的“事實”並非“事實”,堅持的“真理”也並非“真理”,他敢於認錯原也無可非議。只是既然公開道歉,又為何要弄得如此扭扭捏捏,不痛不快呢?
  王教授是否真的是因為“感覺愧疚”才道歉?或許是因為受到了來自某些方面的不可抗拒的壓力才無奈道歉?再不就是令人腹誹地“為了炒作”?我們無從得知。
  其實,說穿了,“《背影》被逐出教材”這一虛假信息也並非什麼天大的事兒,錯了就錯了,澄清了事實,做個說明,讓眾人弄明白前因後果也就夠了,肯定不會也不應該對王教授的為人做學問造成什麼大的影響。只是如此道歉,反倒真的讓人產生了一些“畫虎不成反類犬”的聯想。
  文/周衛軍  (原標題:“公開道歉”為何扭扭捏捏�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enpkdd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